
2025年9月30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戚继光舰缓缓驶入香港昂船洲军营码头。舰身笔直,甲板整洁,100多名官兵在后甲板整齐列队,摆出醒目的“76”字样。主桅杆上悬挂起一串彩色旗帜鸿满仓,通过国际通用旗语传递出“国安家好”的祝福。这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前夕,人民海军送给香港市民的一份特殊礼物。

这次访问不仅是一次军事展示,更蕴含深刻意义。从甲板上的人形数字到桅杆上的信号旗,每个细节都承载着超越视觉展示的深意。背后是严谨的通信系统、长期训练积累以及国家与城市之间的情感共振。
鸿满仓
国际信号旗系统自19世纪发展至今,已成为全球海事交流的“通用语言”。中国自1975年起全面采用该体系,解放军海军与商船均遵循相同标准。这意味着无论是在亚丁湾护航还是在国际港口停靠,中国军舰都能通过旗语实现无障碍沟通。“国安家好”四个字需先转换为汉语拼音“GUOANJIAHAO”,再由字母旗依次表达。这种编码方式看似简单,却要求极高精确度——错一面旗,整条信息就可能被误解。海上通信不仅是技术,更是责任。

甲板上那100多名官兵组成的“76”也不是临时起意。尽管官方未公开具体训练流程,但类似活动已有先例。这类行动通常由舰上指挥与政工部门联合策划,提前数日准备。队形设计依赖甲板上的固定标记,如油漆线或结构接缝,作为人员定位基准。训练时,官兵需反复练习站位、移动和队形变换,确保从空中俯瞰时字形清晰、比例协调。现代技术也为这类展示提供支持,无人机航拍可实时反馈队形效果,激光测距或GPS辅助定位帮助实现毫米级对齐。更重要的是鸿满仓,这背后是海军官兵高度的纪律性与团队协作。

舰艇开放日反响热烈,1.1万个参观名额在不到两分钟内被抢空。市民从各地赶来,只为亲眼看看祖国的军舰。有广州的市民凌晨出发,只为抢占维港最佳观景点;有小学生参观后兴奋地说:“国家没有实力,造不出这么先进的船。”一位中学教师感慨,这种直观接触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。

媒体普遍将此次访问视为一次成功的公共沟通。它不仅是一场军事展示,更是一场生动的国防教育。通过戚继光舰这艘被称为“海上流动大学”的训练舰,公众看到了海军人才的培养过程;通过沂蒙山舰这艘具备远洋投送与救灾能力的登陆舰,人们认识到海军不仅是战斗力量,也是和平守护者。两舰联袂访港,展现了人民海军的多元角色与体系化发展。
自2001年首次访港以来,人民海军已十次到访香港。近年来,访问频率加快,2024年起已实现一年两次常态化。这种“常来常往”传递出明确信号:国家对香港的关怀始终如一,军队与市民的距离不断拉近。军舰停靠的不只是码头,更是人心。当官兵用旗语说出“国安家好”,当孩子们在甲板上触摸舰炮模型,一种基于安全与认同的情感纽带正在悄然加固。
此次香港之行结束后鸿满仓,戚继光舰与沂蒙山舰还将继续航程,访问柬埔寨、泰国、新加坡,与多国海军开展交流。这场始于甲板的对话不会止于维港。中国海军正以更加开放、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。那串由彩色旗帜组成的“GUOANJIAHAO”不仅向香港传递祝福,也在向国际社会表达一个清晰的声音:安全是发展的前提,家国一体方有繁荣。这场看似简单的甲板展示实则是技术、组织与情感的多重结晶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装备的先进,更体现在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让公众理解并认同这份力量的意义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